近日,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建筑创意设计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济南胜利闭幕。本次决赛共有省内16个地市40多家单位选派出共120名参赛选手参加。 经组委会专家评审,我院王超、杨孟孟、刁英龙等三名同志在决赛中荣获三等奖成绩。
10月30日,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德州东风路立交桥项目部总工蔺伟涛将一面绣有“恪尽职守,勤勉尽责;真诚服务,甘于奉献”的锦旗赠送到市建筑设计院检测中心,对检测中心桩基室检测人员加班加点以最短时间完成德州东风路立交桥项目桩基检测,准确出具检验报告表示感谢。 受天气、路况复杂等特殊原因,工期紧、工作量大。为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该项目桩基检测任务,检测中心桩基室亓军、刘军、刘岩3人夜以继日、兢兢业业,在检测现场克服各种不利影响,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每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任劳任怨,准确高效完成了检测项目,体现我院的责任担当,为德州东风路立交桥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建筑设计院作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为全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保驾护航,院检测中心始终把质量和诚信服务视为部门的生命线, 秉承“科学严谨、公正准确、严肃认真、优质高效”的质量方针,坚持“客户为先,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发扬“诚信、创新、奉献”的工作精神,努力做到质量第一和客户满意。
10月27日,由德州市建筑业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的德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保温材料检测人员观摩交流会在市建筑设计院检测中心(德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举行。市建筑业发展促进中心检测科科长杨俊华、市建筑设计院检测中心主任才振岭及市内10多家检测机构相关检测人员进行了现场观摩交流。 现场观摩期间,检测中心节能室检测人员对各位同仁提出的疑惑问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解答,并在实验室现场就导热系数、压缩强度检测参数的样品制作、样品状态调节、设备操作、试验数据采集计算及数据核验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环节进行了详细讲解,强调了检测试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有效减少了检测误差的产生。 通过这次交流观摩学习,不但充分展示了检测中心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促进我市建筑保温检测良性发展,更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各检测机构间的业务交流联系,并带动我市保温节能检测能力、检测水平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才振岭同志在交流会中表示,检测中心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努力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全面加强保温材料检测能力和水平,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同时,竭诚与行业内各检测机构建立良好关系,互助互学,进一步提升我市保温检测人员整体检测水平,共同推动我市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10月26日上午,市建筑设计院开展大师讲堂(第三期)。本次邀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玉军教授授课。会议由副院长骆同军主持,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金华,市房产管理中心党总支委员、副主任李学林,市建筑节能科技与勘察设计科科长杨公进,市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毛振宁,党委成员副院长康力、祖吉强以及德州城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19家房产企业共同参会。 针对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会议中提出的关于“让人民住上好房子”和“提升住房品质”的高质量住房建设重点工作要求,刘玉军教授带来了“好房子与高品质住宅”的设计研究讲座,从高品质住宅提出的背景,基本概念,历史演变问题,高品质住宅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如何提升住宅高品质设计等5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如何建设一所好的房子。 通过今天的讲座,与会人员深入了解了好房子与高品质住宅设计的重要性,深入了解了住房设计领域的最新趋势和科技创新的应用。 会后,设计院方案主创人员与刘玉军教授就高品质住宅设计进行热烈讨论,大家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从刘教授的专业视角得到了启发,更加积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环保和健康因素融入到住房设计中。 市建筑设计院在今后设计服务中,不断推陈出新,与开发企业一起贡献更多的优秀项目,共同推动好房子与高品质住宅设计的发展,打造宜居、和谐的居住环境,服务州城人民。
近日,我院第7期“质量提升”流动红旗评选结果公布,建筑设计二分院、勘察设计分院光荣上榜。建筑设计二分院 为了推动我市高品质住宅规划设计工作,主导编制了《德州市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指引-征求意见稿》。9月4日,《初稿》在院务会进行讨论,院领导及主要科室负责人对《初稿》提出了存在问题及要求。9月8日,召开德州市高品质住宅建设指引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德州市十几家开发建设单位及专家对《初稿》进行讨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在原有条文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山东省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指导意见》精神,完善形成《德州市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指引-征求意见稿》。勘察设计分院 为加快实现勘察标准化工作目标,勘察设计分院经技术人员共同讨论,最终制定形成了工民建类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模板(第一版),包括文字报告内容模板、文字报告排版格式、平面图模板、剖面图模板、标准图例、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模板等21项模板,着力提高了勘察报告面向设计人员的可读性和易用性,同时有效避免了勘察报告中可能产生的非技术性错误,提高了勘察成果的质量。